浅谈课程标准与本地实际教育不吻合该怎么办

选课程 浏览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我个人理解对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的要求,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理论(物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用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接下来我就谈谈如何运用导学策略指导概念教学的几点想法:一、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二、新、旧课标对“物质”的教学要求的差别 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 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旧“课标”都有四个三级主题,数目上是没有变化的,只是个别条目的一些微调。其中有微调的比如第三条“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就调整为“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新旧“课标”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规范了行为动词,以前的“大致了解”,我们已经统一为“了解”。另外希望学生们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这是我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4.“新材料及其运用”在新材料及其运用新课标就改为“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特别强调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出行动,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可能有的同学想,这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保护离我们太远了,其实他们力所能及的,比如像随手关灯,随手关水、爱护周边的环境,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学生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三、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总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必要地基本功训练 课程改革不是对以前的物理课程及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技能和方法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 (1)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2)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 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四、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 在现行教材后面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课外探究(包括调查)的题目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让学生去探究,他什么也不知道。例如:探究能量转化的,探究玻璃瓶子形变的等等。学生在课外探究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但一定要克服学生不做而由老师来讲,这样会让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涵义,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的区别,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组织物理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学习物理这门科学,就是要弄明白“概念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原则。

转载请注明:多米培训网 » 浅谈课程标准与本地实际教育不吻合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