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密的《陈情表》中,第一段和第三段能否对调,先讲理后讲情?为什么?

挑名师 浏览

一、在李密的《陈情表》中,第一段和第三段能否对调,先讲理后讲情?为什么?

第一段,李密同志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第二段历叙政府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说实话,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同志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用孝感动晋武帝,不让他逼迫自己太紧,又用理性收敛孝道,以为自己以后做官留条后路。如果第一、三段调换,就成了用孝道收敛理性,自己以后没法做官了

二、阅读诸葛亮《出师表》西晋李密《陈情表》赏析并归纳表的特点?

表示古代中国臣子对君尚请示汇报所用的一种文体,也就是说它的特征是以上对下是陈述的语气。它的特殊用途使得表在叙述的时候要求语言要谦卑谨慎,感情要真挚热烈。比如说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讲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密的陈情表中也讲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于年。这种对感情的融入。使得这种文体是娓娓道来,缓缓铺展开来的。这种文体讲究铺陈排序。语言和感情的起伏。段落句子工整有序。格式格律工整对账。一般采用赋体和骈文的形式。这种文体对于感情的流露要求自然而充实。对具体事项的请求要婉转而真切。在文体当中,对于各种近于直观的称呼,要符合条令条例的规定。

三、《陈情表》《出师表》作者是谁?表达的是什么事?

《陈情表》是李密写的,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臣子,后来晋朝统一,想找他做官,他因为要赡养祖母就推辞掉。这一片就是写给当时的皇帝,希望他能理解自己想奉养祖母的孝心。并承诺祖母死后就出去做官。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皇帝看了之后都哭了···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向后主刘禅请求北伐。也是一篇很经典的文章。

《陈情表》是表现作者孝顺的代表作。《出师表》是表现作者忠诚的代表作,在我们学的课程中,《出师表》是初三学的,《陈情表》是高二学的。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全部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多米培训网 » 在李密的《陈情表》中,第一段和第三段能否对调,先讲理后讲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