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怎样探究“植树问题”的规律

挑名师 浏览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例1的教学内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及认知规律,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们本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两端要栽”的植树问题,渗透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猜测、实验操作、验证,并利用线段图来发现栽树(两端要栽)的棵数、间隔数、间距、总长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建构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动力。

为此,我们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着力引导学生学会解决“植树问题”。

一、导入。问同学们是否参加过植树活动?然后指出植树活动中有很多的学问,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教学“间隔”、“间距”的含义。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几个端点?然后老师将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两小段(师要画出线段),提问:现在的“线段”上有几个点?每小段有多长?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间隔(即间隔数)和什么是间距?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间隔”(着重引导学生从身边或教室、校园中找到“间隔”)。如:身上的一排纽扣之间有间隔;张开的左、右手有间隔;一个大组摆的8条课桌中有间隔;学校上课、下课的钟声,每两声之间停断的时间也可以看成一个“间隔”;……

教学中,我们将植树、线段、钟声、成排的课桌等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有可能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意义,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数学上的本质联系,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数学思维的乐趣,唤起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动手实验,让学生系扣子

先让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根20厘米长的细线,要求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子(强调细线的两端也要系)。系之前让学生猜想:能系几个扣子?有几个间隔数?待学生操作后指名汇报自己系了几个扣子?扣子的个数与间隔数同你的猜想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同学们就能知道:系的扣子个数比间隔数多1。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各自在本子上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算一算间隔是几个、间距是多少?

教学中,教师以实验操作的形式指导学生验证了扣子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也能让他们精神集中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师将系扣子问题进行变式:两端都要栽上树,在学校20米长的围墙边栽5棵树,你知道有几个间隔?间距是多少?有什么规律吗?然后请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出来。接着,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把发现的规律进行汇总(板书):(两端要栽)①棵数=间隔数+1;②总长度=间距×间隔数

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猜想、验证相关问题,是让学生从简单的情况入手,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内化知识的目的。

四、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拓展提高。

(一)、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例1提出的问题。教师运用投影展示出四幅主题图的情景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理解题意,让他们互相交流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再指名回答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呈现出不同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让学生尝试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教师要求学生各自读题后同桌互相讨论,再列出算式,指名板演后叙述思路:根据(两端要栽)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以先求出间隔数,再根据规律“间距×间隔数=总长度”就能解决问题了。

(三)、比较例1和“做一做”的解法和思路的不同,让学生经历双向可逆性思维的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以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达到数学学习的高境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例1是已知总长度和间距,求(两端要栽)栽树的棵数。因为棵数比间隔数多1,所以求出间隔数后再加1,即就可得出棵数。“做一做”中的问题是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度。所以要先求出间隔数,用棵数减1即可得出间隔数,再用间隔数乘间距就能求得全长了。

(四)、拓展提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问题]:座落在永丰大道的粮贸大厦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并要求画线段图表示出大钟敲响5下的情况。然后让同学对照线段图思考:大钟敲响5下的时候,实际上中间有几个间隔?平均每个间隔之间的时间是多少?教师同时提示学生要注意:在植树问题中的“间距”、“总长度”不一定就是长度单位,也可以是时间单位等。

我们认为,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建构数学模型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让学生形成一种技能,建立数学思维方法,反过来再去解决问题,让他们理解并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五、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叙述后师生再作总结。

课堂总结从学生指导和客观的目标等角度,让同学们回忆了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规律,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地发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多米培训网 » 引导学生怎样探究“植树问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