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的哪两篇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挑名师 浏览

7月27日,沙坪坝区青木关殡仪馆,前来吊唁莫怀戚的亲友正在布置灵堂。当日下午,重庆籍著名作家莫怀戚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63岁。 记者 梅垠 实习生 董郝成泽摄

2012年8月28日下午,重师教授莫怀戚在本报作《如何在新闻中讲好故事》讲座。记者 熊明摄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是入选2013年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散文《散步》中的一段文字,一段生机盎然的文字。然而就在昨天,这段文字的作者——重庆著名作家莫怀戚,因病在家去世,享年63岁。他的生命,就这样戛然划上了句号。

一时之间,网络上充斥着怀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一句令人感动——他到天堂“散步”去了。

【生平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 选》。2014年获得第三届红岩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莫怀戚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重要作品】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经典关系》、《白沙码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花样年月》;散文《散步》;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学生:“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7月27日晚8点,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级学生王宁接到了同学的电话:“莫怀戚老师今天下午去世了……”

“太突然,太突然了。”一时之间,王宁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尽管已经毕业多年,而且毕业之后也没有什么接触,但是王宁对莫老师的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一直都很景仰,“他绝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那时候,莫怀戚为王宁她们上《采访学》。每天,他都骑着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甚至会把自行车骑进教室里面。“有一次考试,他给我们监考,我做了半天题之后抬头一看,莫老师正从自行车的提篮里面摸出一个鸡蛋在吃,当时我就笑出声来了。”王宁回忆道。

但是莫怀戚得到学生们的敬重,绝对不是因为其行事别具一格。在那时候,大学里逃课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的课是不敢逃,莫 老师的课是舍不得逃。”在讲课时,莫怀戚自己编写教材,结合社会现象给他们讲解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在采访中应该注意什么,其幽默、坦率的谈吐,让学生们如 痴似醉。

他这样给学生们讲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莫怀戚,就是莫当小人,要做君子的意思。”

这样一位君子老师的突然离世,让爱戴他的学生们难以接受。昨天晚上,尽管时间已经很晚了,前往青木关殡仪馆吊唁他的学生依然络绎不绝,有一批90级的学生专程赶来,在他的遗像前泪眼婆娑:“莫老师,您在那边,请一定照顾好自己。”

2、朋友:“重庆文学界失去了很多欢乐”

同样是在昨天晚上,重庆作家、莫怀戚的好朋友傅小渝也驱车赶到了殡仪馆。一路上,他和几个朋友都感慨不已:“老莫走了,重庆文学界从此少了很多笑声,很多欢乐。”

在朋友们眼中,莫怀戚是一个极其洒脱的人——爱酒、爱生活的一切快乐,世界观极其强大。

傅小渝家住在龙湖南苑,里面就是五一水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逢夏天,莫怀戚都会跑到这里,以找人为由骗过值班的保安,然后溜进水库去游泳。“在常人看来,这或许难以想象。一个著名作家,居然这样偷偷摸摸地到水库去游泳。”傅小渝说。

然而,这就是莫怀戚的真性情。每次朋友们在一起聚会,他总是高谈阔论,言辞锋利引人入胜,但“逢酒必醉”也成了他的标签之一。“每次他喝多了,我们要送他回去,他总是拒绝,都坚持骑车回家。他一直都是这样,不放过任何一个享受与生命中最原始的状态接触的机会。”

2008年,莫怀戚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白沙码头》。在傅小渝看来,这部小说,是莫怀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你如果想了解老莫,了解他的‘嚣张’和快乐,想了解重庆人的性格,你就应该看这部小说。”

在莫怀戚生病期间,他几乎拒绝所有人的探访。在傅小渝看来,这是莫怀戚倔强性格的体现:“他只想为大家展示快乐的一面,不愿意大家看到他不好的一面。他在我们面前,始终是《白沙码头》中那个重庆汉子的形象。”

3、遗愿:“我还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去年11月,莫怀戚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的体质迅速下降,原本130多斤的他,在去世的时候只有不到80斤。

但是莫怀戚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的心。今年春节之前,他坚持从医院回家休养,每天,都在大学城的重师校园里散步,走走看看。在此期间,许多人也都 来看望他,让他觉得还很不好意思:“这么多人都来关心我,我心里很舒服,心满意足。”而更多要来看望他的人,则被他一再拒绝:“我这只是小病,没有什么大 不了的。”

谁也没有想到,他会这样戛然离世。昨天下午3点多,他在吃了两小碗夫人左悦人亲手做的面泥鳅之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看到他脑袋一歪,然后就怎么喊也喊不答应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左悦人忍不住擦拭着自己的眼泪,“老莫走得太突然,连最后交代的时间也没有。”

即便是这样,在平时与丈夫的交谈中,莫夫人还是能感受到丈夫对于尘世的不舍:“有好几次,他都告诉我,等他病好之后,他还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如今,“写出更好的作品”已经成为了莫怀戚的遗愿。但是,对于他的学生、读者和朋友们来说,他为我们留下的,已经足够多了。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是入选2013年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散文《散步》中的一段文字,一段生机盎然的文字。然而就在昨天,这段文字的作者——重庆著名作家莫怀戚,因病在家去世,享年63岁。他的生命,就这样戛然划上了句号。

一时之间,网络上充斥着怀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一句令人感动——他到天堂“散步”去了。

【生平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 选》。2014年获得第三届红岩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莫怀戚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重要作品】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经典关系》、《白沙码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花样年月》;散文《散步》;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学生:“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7月27日晚8点,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级学生王宁接到了同学的电话:“莫怀戚老师今天下午去世了……”

“太突然,太突然了。”一时之间,王宁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尽管已经毕业多年,而且毕业之后也没有什么接触,但是王宁对莫老师的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一直都很景仰,“他绝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那时候,莫怀戚为王宁她们上《采访学》。每天,他都骑着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甚至会把自行车骑进教室里面。“有一次考试,他给我们监考,我做了半天题之后抬头一看,莫老师正从自行车的提篮里面摸出一个鸡蛋在吃,当时我就笑出声来了。”王宁回忆道。

但是莫怀戚得到学生们的敬重,绝对不是因为其行事别具一格。在那时候,大学里逃课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的课是不敢逃,莫 老师的课是舍不得逃。”在讲课时,莫怀戚自己编写教材,结合社会现象给他们讲解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在采访中应该注意什么,其幽默、坦率的谈吐,让学生们如 痴似醉。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奸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人物评价

莫怀戚曾是《当代》杂志最看重的重庆作家,在2008年2月刊载其长篇小说《白沙码头》时,推荐词曾这样写道:看中国这位特立独行作家特立独行的才华,看重庆这座长江码头最麻辣的人生……

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坏笑着挤了一下眼睛。《星星》诗刊主编、诗人梁平说,莫怀戚的作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

在全国范围来看,他的文学价值其实被低估了。作家吴景娅说,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曾有不少人邀请他到全国演讲,但淡泊名利的他欣然拒绝了名声大噪的机会。

在作家王继看来,莫怀戚是重庆最早进入市场化写作的作家,所写作品从来不故作高雅,而是通俗易懂、市民化。我认为他是一个地域作家,他的方言写作让重庆的地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让读者窥见重庆文化的基因,这也是他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多米培训网 » 莫怀戚的哪两篇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