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名师“名”在哪里

挑名师 浏览

名师“名”在哪里

——省第五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名师研究课观感

                          文/顾志文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地处江南灵秀腹地的无锡锡山高级中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省语文盛会——第五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来自全省初高中的语文骨干教师欢聚一堂,聆听语文大咖的报告,观摩名师研究课,参与“语文教学新视野”的主题研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盛会的初中分会,感触最深的首推三节名师执教的研究课。南通通州育才中学的丁卫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七年级新入编课文《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镇江外国语学校的王益民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写“豆腐干”文章》,南京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吕莉老师执教的《动物笑谈》。不同的演绎,同样的精彩;争妍斗艳,技撼全场。与会老师由衷赞叹,名师就是不一样,确有过人之处,有别于常人。

一、名师“名”在教学思想上

    思想是先导,决定着行为;教学思想是教学的灵魂。三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均很好体现了他们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展现了他们的教学思想。

    丁卫军老师的课思想鲜明——“聚焦语用”。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目标,是2011版课标的新亮点。丁老师牢牢把抓住语文课程的这一牛鼻子,在“语用”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组织活动,使语文姓“语”,使学“语”在用。他的问题针对着语言,落实到字词,引领学生揣摩、品味、感受、体会。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语言训练。如“从阿加西斯角度说说他的想法”并写下来,“用第一人称以阿加西斯身份改说最后一节”;再如,“把刚才同学的发言完整地连贯地再说一遍”等。以训练语言为核心,紧扣运用这一主线,进行听说读写思综合训练,上出了语文味,语言味,语用味。

        王益民老师的作文课,是他“三三三作文系列训练”中“主题活动式”作文,体现他“在捕鱼中学会捕鱼”的作文训练思想。他以精心设计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又以活动过程为素材进行写作训练,解决下锅之“米”。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写作,在修改比较中完善习作,在方法指导下完成写作。引领着学生兴味盎然地在“捕鱼”前先观摩捕鱼,再归纳总结得到“捕鱼”方法,接着带领学生下水“捕鱼”。把作文与生活结合,作文与实践结合,作文与活动结合,作文与课堂内容结合。

      吕莉老师的课,体现了她对阅读教学的新探索——“任务链”的构建。她一改以往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也是流行的主问题设计,问题串设计形式,而采用了一组链条式的活动任务结构课堂,解构文本,可谓独辟蹊径,精妙奇巧,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层进活动式设计很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入,化被动为主动,“听、说、读、写、思”同步进行,“眼、耳、脑、手、口”协同训练,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很有好处。

二、名师“名”在教学设计上

    精巧的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学思想,落实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媒介、纽带、桥梁,它是师生课堂行为的策划书,是师生对话交流的舞台说明,是课堂戏剧冲突的脚本。三位名师的教学设计各用一字来概括,可以用“妙”、“巧”、“绝”来形容。

      丁老师的谓可谓“妙”。他紧扣语言训练,设计了这样一些板块。(一)在课文标题后加逗号,请结合课文内容,说完整一句话。(二)在写好的阿加西斯心情词语前,用“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说完整一句话。(三)从第三者角度说说阿加西斯做了什么,使我怎么样,并动笔写下这句话。(四)以第一人称从阿加西斯角度改说十九节。这些板块设计,不停变换角度,紧扣文本,训练语言,着眼于运用,也训练了思维。这种训练的设计,匠心独运,不蔓不枝,层层推进,可谓“妙”不可言。

      再说王老师的“巧”,他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字母图表然后回答问题。这一活动的创新设计,既激发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热情参与,又解决作文训练的写作素材问题和内容问题。更“巧”在三次训练写“豆腐干”文是逐层深入,与游戏活动同步,且这一游戏活动三次用到,每次又有变化,写作素材三次不变,写作内容却越来越丰富,围绕“豆腐干”文章的写作要求不断提高。游戏设计又先慢后快,节奏有变化,渐次推向课堂高潮。“时间短反而观察更清楚”是学生的发现,也是“豆腐干”文“深刻”的要求,从这一组游戏中得出“做事要有目标,才能成功”的道理就水到渠成。可以说是小文“巧”做,小文“巧”导。

      吕莉老师的课,围绕“笑”字,设计了几个任务性活动,“找笑料”、“看笑点”、“品笑味”三个活动和“动物眼中的人”、“他人眼中的‘我们’”两个换角度的表达板块。这些任务围绕一条线——“笑”,形成一条链,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在吕老师激情启发、引导下,课上学生表现意料之外颇多,精彩之处连台下听课老师都禁不住鼓掌,连连叫“绝”;但静心细想,这不曾预约的精彩又在老师巧引善导后自然生成的情理之中。

      吕老师的课堂,学生入情入境,活动充分,表达丰富,表现多样。教学生成多,精彩连连。

三、名师“名”在教学细节上

      细节体现教学理念,体现教学智慧;细节最见教师教学功力,最显教师驾驭能力。数个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成功的教学环节;精典的教学案例,取决于课中精典教学细节。观课中,我们学习名师除关注他们课堂设计思想,教学理念外,应更关注细节,因为精美艺术品是需要放大镜观察的,这样才有心动、感动、撼动之后的领悟。

      丁卫军老师的课堂,精雕细琢,从板书设计、问题设计、过渡设计、朗读设计、练习设计等均有匠心,更让人心动的是教学生成中的引导点拔。如,学生变换人称转述时曾说:“我谆谆告诫他……”,老师立即抓住这一用词错误,启发问,“第一人称表述能用“谆谆告诫”吗?”学生很快认识到,这有点自恋,自夸的意味。师顺势指导,转述语言要注意得体地表达。再如,课堂最后一环节,“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启发,请用格言警句的形式写下来。”并提供了范例,要求在格言后注明国籍和作者。这设计本身就会使学生对写这句格言有庄重感,老师还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就更有自豪感、成就感了。有一学生读了自己写的格言,忘了读自己名字前的国籍——“中国”了,丁老师在另两名同学回答后又折返回来让这名同学读自己姓名和国籍。这一细节,不知是丁老师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忘记,再折返回来,无疑起到了强化作用。我相信该生一定很难忘记,自己在全省公开课上,老师对自己的垂爱,重读了自己所写“格言”的国籍和姓名,做了一回“名人”,而且是被关注的“名人”。

      这样机智的处理,课上很多,丁老师驾轻就熟,信口点拨、引导、启发,处处显示功底,时时看到智慧。

  王老师的课幽默、诙谐、睿智,大气而不忘精细,雕琢而流畅自然。尤其是其生活化、口语化语言,简朴、通俗、风趣。如在“活动一,观察下面图十五秒钟,然后回答问题”中问,“图中共有几个字母D?”学生懵了,不知道,王老师却说,“我也不知道,你们就大胆猜猜,俗说就是蒙一个呗!”多么逗趣的语言,意在激趣,丰富课堂内容,“言在此,意在彼”,为下面写作积累展示素材的。真是高明的设计,精彩的细节。再如,学生写“豆腐干”文章过于简略,他随口说道:“要把这个游戏经过写清楚,回去让你爸妈读后知道这游戏是具体怎么回事就行。”一语破的,胜过多句指导。

      王老师的指导大多随兴,自然无痕,看似漫不经心,实质多有奇巧在里面。

      吕莉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激情,有感染力。她在她的“任务链”设计“看笑点”板块,要求学生找到最好笑的点,“说出好笑之处并生动地表现出来”,她指导学生理解“表现”的含义,包括朗诵,表演,以你们自己认为最能打动人的方式和行为。从后面学生表现看,学生“表现”的确异常好,赢得满堂喝彩。有学生从“可可”(文章中的鸭子)的角度看作者的父亲时,说“这可恶的老头,肥头大耳,愚蠢……”时,吕老师抓住学生回答中问题,启发道:“请问,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可可它可能会讲脏话吗?”一句侧面反问,提示学生转换角度想像时,表达要符合人物身份。当学生又有说文中父亲的形象比较坏的话时,吕老师适时拿出原著,读了几段写父亲的文字,才知,这个父亲也是非常善良、可爱,非常爱护动物的,引导学生课后读原著,切莫因文章是节选而误读了人物。

      吕老师教学中时而与学生一起欢呼,时而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各板块放得开又收得拢,每个教学细节细品都有动人之处。

      当然,名教师之“名”不仅体现在以上几方面,名教师教学素养,业务能力,课堂驾驭,口头表达等均显示出非一般老师可比的功底,没有大量的理论学习,多年的课堂历练,孤灯面壁的思考,长期的知识积累;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刻苦拼搏的毅力是达不到的。他们对语文热爱的情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教法的创新设计均有“特”别之处。

      此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名师教学的魅力与艺术,这美丽的背后是名师们几十年的付出,才成就今天课堂上的“名”的。

转载请注明:多米培训网 » 2020-05-28名师“名”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