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挑名师 浏览

一、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真知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百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法设计:铺垫孕伏法、分析讲授法。归纳总结法、巩固练习法。

学法设计:引导学生尝试,探索应用题解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1、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2、口答。 3、解答。

二、导入新课:导入并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1、教学例4。

2、出示例4 : 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80%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4、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5、与复习题3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单位“1” 相同, 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复习题3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分数表示,例4题第二个已知条件则是用百分数表示。

6、怎样算不及格的有多少人?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思考、讨论、解答,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三、《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过程与方法:学生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2、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教学难点】经历设计、完善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一杯食盐、1根筷子、1个小勺、1个盛若干水的烧杯、1个盛100ml水的烧杯、1个塑料盘、设计纸课件。分组实验:一杯食盐、小勺、搅拌棒(筷子)、装好100毫升水的烧杯、烧杯、小棒(刮平勺子)、研究计划单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1.请一学生用气温计读出现时气温2、出示一杯清水,观察水的溶解教师提问:往这杯水里加1小勺盐,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溶解)3、溶解是否是无限的教师提问:再加1小勺盐搅拌后,还会溶解吗?教师提问:一勺一勺不停地往里面放盐,逐一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教师提问:那么,这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猜测)4、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提问:一定量的水--老师只给大家100毫升,它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 食盐”(板书)。二、制定研究计划(一)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并指导(1)教师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计划,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研究计划呢?(ppt课件出示一张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简单介绍项目)请各组按照研究计划的各项内容讨论,并记录。(二)实验步骤的设计1、各组汇报: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步骤的设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ppt打字)①先用杯子盛100毫升的水②用勺子盛一勺盐,刮平放进水里③用搅拌棒搅拌④等前一勺完全溶解,记录,再加下一勺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3、教师重点交流:(边演示边交流)(1)统一一平勺盐的标准①反例演示演示:教师取盐,用勺子取一小勺盐--这是一勺盐,用勺子取一满勺--这也一勺盐教师提问:这样盛可以吗?②规范操作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小棒,一边示范,指着刮过的一平勺盐,像这样的一勺盐,我们把它叫做一平勺盐,(2)等前一勺完全溶解,再加下一勺。●(3)怎样才算不能溶解?

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仅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等两个因素有关,为下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好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实验的相关过程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具与教具:

弹簧秤、橡皮泥、烧杯、水、棉线、鸡蛋、食盐以及由学生自制的装有沙石的小药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增减瓶内的沙石来改变它的质量。

二、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或师生互动形式的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为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探究性的实验,使实验成为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2.本节课在教学结构上采用了分层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分层示标(提出问题)——逐层探究——扣层应用——依层评价”的结构来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2.用秤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时,需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步骤?

(1)先测重力g; (2)再测视重f拉; (3)浮力f浮=g—f拉

二、运用迁移、提出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曹冲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象的质量和石头的质量相等?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最终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课题。

教学说明:“曹冲称象”也是我为本节课与下一节课埋下的一个伏笔。在本节课中,我将利用“曹冲称象”引入排液体积的概念。在下一节课中,我将让学生设想“阿基米德称象”的过程并比较它与“曹冲称象”的异、同点。

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一猜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点拨: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因此猜想时要从物体与液体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猜想只要合理即可。

各小组选出代表阐述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归纳为:

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5.浮力的大小可能与被浸入的液体密度有关。

对于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能知道。

教学说明:通过有目的的创设情境,使同学们的猜想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避免了混乱和漫无目的的猜想,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中的理念。

四、根据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小药瓶、橡皮泥、大烧杯、清水、弹簧秤等),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必要时,老师帮助补充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五、分组实验: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第一与第二组的完成实验探究(一):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第三与第四组的完成实验探究(二):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探究(一):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实验器材:弹簧秤、大烧杯、水、学生自制的装有砂石的小药瓶。

实验方法: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将物体浸没在水中,通过调节瓶内的沙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

a.每小组两人,两个人要做好配合,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b.实验时要使物体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

c.读数时,要等弹簧秤的指针稳定后再读数。

用多媒体展示三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结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密度)无关。

实验探究(二):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器材:弹簧秤、橡皮泥、大烧杯、水。

实验方法: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通过改橡皮泥的形状,探究浮力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

a.每小组两人,两个人要做好配合,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b.实验时要使物体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

c.读数时,要等弹簧秤的指针稳定后再读数。

用多媒体展示三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结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六、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师生互动进行探究,实验分两个层次完成。

实验探究(三):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者深度有关?

实验器材:装沙石的小筒、大烧杯、水、教师演示用的弹簧秤。

实验方法:用弹簧秤测出圆柱体小筒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圆柱体逐步放入水中,先浸入 三分之一并读出视重,再浸入三分之二并读出视重,然后全部浸没并读出视重。

教师提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吗?

由于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分歧。

这时在保持浸没的状态下,将小筒继续向下移动,使深度增加,读出视重,发现视重并未减小,也即浮力不再增大。

教师再次提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的结果,结论是: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而是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并就此引入排液体积这一概念。

实验探究(四):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器材:鸡蛋、大烧杯、水、食盐等。

实验方法:先将鸡蛋放入清水中,然后加入食盐使鸡蛋上浮,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个结论。

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对以上四个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并由此获得结论:浸在液体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仅与它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两个因素有关。

转载请注明:多米培训网 » 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